青島區市考核,終于出現了大洗牌
◎文 | F.Lin.
◎編輯 | 小木
強者固然恒強,但弱者已然翻身。
2023年一季度的青島十區市考核,終于掀起了一絲波瀾。
5月7日,青島公布2023年一季度全市經濟運行及重點工作“摘星奪旗”考核結果。
不出意外,黃島區、膠州市綜合成績居前2位,繼續奪得“真抓實干、勇當排頭”紅旗,嶗山繼續位列第三。
最大的變化出現在墊底隊伍。市北和李滄兩區,由去年的倒數后兩位分別躍升至第六和第七位,提升了3個位次,加上從去年年末第六位提升至第四位的即墨區,三區奪得“加壓奮進、進位趕超”紅旗。
此外,市北區還和市南區一起,因為在省旅發大會和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工作中的積極貢獻受到表揚。
既然是你追我趕的“摘星奪旗”,有進步,自然就有退步。
市南區從去年四季度的第五,滑落到第八,下滑了三個位次。
城陽區從去年四季度的第七,滑落到第十,同樣下滑了三個位次。
勝者不足喜,市北和李滄項目簽約落地單項考核中的倒數,對下一步經濟增長是一個不小的隱憂。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市北區和李滄區的位次上升也是對青島以“摘星奪旗”考核激發干事創業熱情這種工作方式方法成效的一次大檢驗。
直白說就是,青島干部并不是一開始就比別人落后,或者不愿意干事,不愿意擔事,關鍵是通過什么樣的工作方式抓住主要矛盾、什么樣的獎懲機制抓住關鍵少數,以此帶動全面工作的提升。
我們系統梳理了先進區市好的做法和落后區市存在的問題,希望可以為各區市下一步的發展提供更多參考視角。
1
去年一舉拿下青島10區市“摘星奪旗”考核前三名的黃島區、膠州市和嶗山區,在2023年一季度“摘星奪旗”考核結果中,延續了同樣的站位。
三個區市同樣的“強勢”,但各有各的打法。
黃島區的三項考核幾乎是齊頭并進,在經濟運行、項目簽約落地、城市更新建設三個考核維度中,分別位列第一、第二、第二。
黃島區主要還是將發展聚焦在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材料等幾大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建設,圍繞著幾個突出的鏈主企業,通過平臺公司投資代建等模式,不斷延鏈補鏈強鏈。
這種發展思路的優勢在于讓黃島區抓實體經濟更聚焦,也更高效,同時黃島區的平臺公司也實現了從管土地到管資本的轉型,企業競爭力也得到了提升。
從落地項目來看,呈現出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特點。
濰柴(青島)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項目效果圖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西海岸新區(黃島區)新簽約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項目53個、總投資711億元,總投資1860億元的61個實施類省市重點項目,開工在建率超過95%、年度計劃投資完成率超過46%。
就在5月7日,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總投資80億元的融安光電科技園和開投芯屏產業園兩大重點項目開工建設。
從經濟數據來看,2023年一季度,西海岸新區(黃島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05.96億元,同比增長5.8%,占全市總量的31.6%,首位度進一步提升。
膠州的打法在于,充分借勢放大上合示范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國家戰略優勢和海爾卡奧斯、益海嘉里等重大項目優勢,將其擴展到膠州全域。
膠州市在一季度完成生產總值359.67億元,同比增長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71.4%和70.0%,成為拉動規上工業增長的重要動力。
嶗山的打法則是將張村河改造等城市更新建設和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布局緊密結合,低效用地騰出之后,一定會有相應的優質產業項目落進去。
也因此,嶗山區在經濟運行、項目簽約落地兩個板塊均位于全市第三,城市更新建設超過黃島區,躍至十區市首位。
從各項經濟數據來看,嶗山區都拿出了亮眼表演。
一季度,嶗山區實現全區生產總值265.47億元,同比增長6.0%,高于青島市增速1.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達到19.9%,位列10區市第一,分領域看,制造業投資增長181.2%,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14.5%,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74.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94.6%。
2
市北和李滄的位次上升,原因差不多。
一是,去年GDP、投資、消費和外貿等基數比較低,今年有了增長空間。
二是,在全市主抓的城市更新建設上,作為全市主戰場的兩區終于拿出了有力行動。
我們看兩區在分項考核中,均在綜合經濟運行和城市更新建設兩項中提升幅度比較大,而在項目簽約落地考核中雙雙位列倒數后兩位。
先來看市北區的具體表現。
從主要經濟數據來看,一季度,市北區實現生產總值270.89億元,同比增長4.2%,列十區市第7;
貨物進出口總額完成103.2億元,增長40.7%,總量和增速綜合列十區市第1;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1%,列十區市第2,對全市的貢獻率為12.3%。
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較快,高于全部投資增速10.6個百分點。6個省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33.7%;16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0.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2%。
在城市更新建設方面,主戰場、主陣地市北區在一季度“摘星奪旗”考核中摘得“7星”,在10個區市中排名第四。
同時,因在省旅發大會和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工作中的積極貢獻,被點名表揚。
據統計,2023年市北區列入市攻堅平臺項目211個,目前179個項目在建(其中新建項目150個,續建項目29個),3個項目已竣工。
今年1月11日,市北區實現了10年間啟動的226個棚改征收項目的全面清零,并創造了“僅用6天實現河崖村民100%簽約,僅用10天實現河西村民99%簽約,僅用一個月拆除60%”的“市北速度”。
再來看李滄區。
一季度,李滄區各項重要經濟指標一路上揚。
全區生產總值為150.78億元,同比增長5.5%,高于全市0.7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7%,高于全市增速9.5個百分點。
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5.8%,高于全市增速1個百分點。
無論是GDP增速還是固投,李滄都位列十區市的第三名。
同時,作為青島市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主戰場”,李滄區也攻克了不少硬骨頭。
在全市率先打響重慶路快速路征遷“第一槍”、唐山路快速路項目征遷提前一個月實現清零、棗山路打通工程提前三個月開工建設等。
在2023年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集中開工儀式上,李滄區一季度開工項目達到96個,新開工項目較2022年同期增加185%。
3
市北和李滄位次上升背后,略顯尷尬的一點是,兩區在項目簽約一項考核中再次墊底。
與之相對的是,兩區城市更新考核分別位列第四和第六。
這里面可能藏著比較大的隱憂。
城市更新、低效片區開發跟產業導入之間是否存在脫節現象。
也就是,大拆大建之后,是否真正引入了大項目好項目。
這方面,市南一季度的表現是一面鏡子。
去年在城市更新建設中如火如荼的市南,一季度似乎遇到了瓶頸,雖然城市更新建設考核中依然位居第三,但項目簽約落地僅排在第七位,經濟運行排在第八位,也使得市南在整體“摘星奪旗”考核中,意外滑落到了第八位。
要知道,2022年“摘星奪旗”考核中,市南區從一季度的第七,在第二季度上升到第五,并一直保持到第四季度。
而市南低迷的原因在于重要經濟指標的“拉胯”。
一季度,市南區全區實現生產總值370.07億元,同比增長4.0%,比全市增速低了0.8個百分點。
同時,作為市南區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以消費所代表的服務業,表現并不突出。
一季度,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5億元,同比增長0.9%。相對之下,一季度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4.9億元,同比增長4.2%,而在年初,市南還曾立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以上”的全年目標。
4月25日,市南區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大力促進消費復蘇,落實好省市一系列促消費政策舉措,強化旅游產品供給,持續改善消費條件,釋放消費潛能,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當然,市南區在城市更新建設考核維度中,僅次于嶗山區和黃島區,位列全市第三。
在此次“摘星奪旗”考核中,市南區也因在省旅發大會和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工作中的積極貢獻被點名表揚。
今年,市南區將堅持城市更新和產業提質并舉,突出抓好22個城市更新單元的5個省級重點項目,61個市級城市更新攻堅項目,100個區級破題項目。
不過,市南區也要注意城市更新建設和實體經濟、招商引資“分裂發展”的隱患。
5月6日,青島主要領導到市南區調研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工作時強調,要把城市更新和產業振興結合起來,推進商務樓宇更新改造,開展高質量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要加大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力度,有效盤活閑置資源。
還是那句話,城市更新建設不能寄希望于政府大包大攬投資,更不能寄希望于簡單政府搬遷,而是要真正引入企業,導入項目,把有活力的年輕人留在老城區居住、工作、生活。
4
和市南、市北、李滄項目簽約的倒數相比,城陽的情況正好相反,雖然總成績排名墊底,但其項目簽約落地排在第六,城市更新位列第五。
在青島2023年重點項目名單中,城陽區共有56個項目入選。
其中不乏,動投創新園(一期)項目、均和集團北方智造總部基地項目等備受矚目的市級重大項目。
據城陽區2023年重點項目名單顯示,2023年全區將投資建設43個政府財力投資建設項目、170個基建項目和92個產業項目,總投資額超3000億元。
不僅如此,針對產業布局單一的問題,城陽區提出“圍繞集成電路、儲能等6條重點產業鏈和8個專業園區,大力招引高技術、高投入、高附加值‘三高’項目,力爭未來5年,在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工業增加值上實現雙翻番,工業增加值率從20%提升到30%。”
城陽區之所以表現不佳,很大程度上是考核占比60%的“經濟運行”一項實在過于拉垮。
一季度,城陽區生產總值實現308.31億元,同比增長1.3%,比全市GDP增速低了3.5個百分點,排名倒數第一。
城陽經濟的問題可以歸為兩個原因。
一是高鐵的周期性影響導致的工業增加值依然吃緊。
對此,城陽區也給出了官方回應:受軌道交通產業周期低谷影響,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5.6%,降幅較上月收窄0.4個百分點。分行業看,32個行業中15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為46.9%。
二是投資下滑嚴重。
一季度,城陽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2.8%,也是截至目前,全市唯一固投負增長的區市。
而且,拖累城陽區投資負增長的并不是二產,二是一產和三產。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下降63.2%,第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7.6%(而且工業投資增長18.3%),第三產業投資同比下降26.4%。
一產主要是農業投資,可能會有季節性影響,由于基數小,暫且不去分析。
但三產-26.4%的增速,顯然并不尋常。
一般來說,第三產業投資劃包括基建、房地產業、一般服務業三大類。
基建一般由國有投資,房地產業和一般服務業一般由民間投資。
而實際上,城陽區一季度的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5.8%,雖然也是下滑,但下滑幅度還遠遠高于第三產業投資整體。
所以說,影響城陽區三產投資如此大負增長的,要么是基建投資,要么是一般服務業。
而在一般服務業的細分子行業中,包括教育、衛生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娛樂業、公共管理社會組織等投資,國有投資也占大頭。
所以合理的懷疑是,城陽的財政負擔壓力很可能造成國有投資的放緩,進而影響到了整體投資。
積極的消息是,城陽財政正在好轉。今年1-4月,城陽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5.6億元,增長2.6%,這個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了30個百分點。
5
即墨區的位次提升在意料之中。
即墨在一季度實現2個位次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經濟運行的恢復,以及簽約落地項目的紅利。
一季度,即墨實現生產總值354.15億元,增長5.3%,高于全市增速0.5個百分點。其中,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高于去年四季度7.8個百分點,實現由負轉正;固定投資增長9%,高出全市2.8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6%,在十區市中位列第二。
此前,青記曾在《瘸腿的青島走不快》一文中提到,依托自身的工業基礎和布局,即墨有望在2023年走出“低谷”。
據即墨區政務網發布的《2023年重點工作事項工作進展情況表(一季度)》顯示,2023年省市區180個重點建設項目,一季度開工150個,開工率83.3%,其中,省市重點建設項目59個,一季度開工51個,開工率86.4%。
奇瑞超級工廠總裝車間
比如,汽車產業領域,城鑫零部件產業園一期部分投產,二期主體完成50%。同時,即墨區相關負責人分別赴一汽-大眾,一汽解放汽車、海馬汽車、奇瑞集團等企業,對接招商,完善汽車產業鏈布局。
再比如,新材料產業領域,云路綠色能源裝配式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一期已投產,中航發磁性材料產業園二期生產線已投產使用。
原文標題 : 青島區市考核,終于出現了大洗牌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6.30立即報名>>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行業年度評選
-
7月15日立刻參加>>> OFweek2023中國優.智算力年度評選
-
即日-8.8免費報名>> 《2023云計算與通信5G類優秀產品&解決方案合集》
-
8月28-30日立即報名>> 【線下展會】2023 WAIE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展
-
8月28-30日立刻參加>>> 2023全數會-云計算與通信5G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OFweek 2023 廣州元宇宙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