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在重新變熱
作者 | 麻吉編輯 | 宋函
自今年初中國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以來,香港市場的熱度正在快速復原。
這個五一,香港銅鑼灣等商業中心人頭攢動,不少店鋪外重新出現排隊長龍,其中不少是拖著行李箱前來“掃貨”的內地游客。
過去一段時間里,受訪港旅客直線下滑影響,香港本地零售業一度一蹶不振。2021年,中國內地訪港旅客入境人次僅6.6萬,相比2020年時下降97.6%,2022年時,內地入境人次也不過37萬。
直接受到沖擊的是香港本地的旅游業和餐飲業,此外,疊加本地人才資源等流失,以及新加坡的趕超,一些港人開始有了“危機感”。“感覺唏噓無奈,但也是意料中事。”香港本地加油站經營者Kyle感嘆。
2022年9月,根據中國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聯合發布的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32),新加坡取代中國香港,成為亞洲最大金融中心,同時坐上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位置。大批資本和人才涌入新加坡,推動當地房租超過中國香港,成為亞太地區租金最貴的地區。
而隨著通關后的香港熱度重新恢復,對精英人才的“爭奪戰”也開始升溫。新加坡推出“頂級專才準證”后,香港也宣布推出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重啟投資移民計劃等多項“搶人才”“促投資”的措施。
受開放通關和人才引進政策帶動,今年以來,香港創業者王新接到的有關香港人才引進和留學的咨詢量已經是去年的5倍,而香港金融保險業從業者蔣文的工作強度也已重回疫情前的狀態。
“現在每天的安排都很滿。受到內地來港客戶需求的帶動,一些保險公司可能半年不到已經完成了相當于2019年時一年的業績。有人就有希望,就有機會!”面對重現香港的人潮,蔣文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今年五一,香港很熱
今年內地五一小長假期間,跨境香港的人流量驟增。
根據香港入境事務處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4月29日至5月3日,入境香港的內地旅客達到625538人次,占假期期間香港總入境旅客人數的36.6%。
作為對比,疫情前2019年的五一假期(5月1日至4日),入境香港的內地旅客達99.8萬人次。雖然兩個數字仍有差距,但對香港商戶來說,已經是多年未見的熱鬧景象。
曾經在香港工作多年又回到內地的任冶,選擇了在今年五一來港購物,主要目標就是美妝和護膚品。“我覺得香港的化妝品還是比內地便宜的,之前在李佳琦直播間買,雖然送一堆東西,但實際價格并沒有降下來。我還是喜歡香港這樣,不用囤貨,東西也便宜。”
“今年五一銅鑼灣商業街的熱鬧程度,加上游客,恢復到了疫情前的7、8成。”香港本地商戶Tony告訴霞光社。Tony在銅鑼灣經營著一家舞蹈用品商店,受疫情影響,通關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店內的營業額不足疫情前的四分之一。
今年五一期間,雖然Tony認為人流量仍不及疫情之前,但還算令他滿意。“不少海外客戶來到香港旅游,并前往我的實體店消費。但感受最明顯的還是五一那幾天,在香港不同地區說普通話的內地游客比例實在很多,尤其是隔壁百貨公司在做周年慶活動,吸引了大批內地游客購買化妝品。”
圖源:資料圖片
Tony店鋪附近的銅鑼灣崇光百貨,曾經是內地游客來港“掃貨”不可錯過的一站,尤其是每年兩次折扣力度最大的周年慶期間,大批游客拖著箱子排隊一擲千金的狂熱畫面,已經多年未見。而經歷了三年疫情,崇光百貨另一間位于尖沙咀的門店已在今年1月宣布結業。
而銅鑼灣時代廣場,不僅是香港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其附近的羅素街更曾是全球最貴地段。過去,這條街上分布著Prada、Burberry及本地英皇鐘表珠寶等多個著名品牌店舖。疫情期間,各大品牌相繼撤出,或關閉了多間分店維持基本營業額。
“最夸張的時候,羅素街上一間鋪位的租金較高峰期跌去了9成。要知道2015年時,Burberry的月租可是高達880萬。這些店鋪撤出后,一些位置后來開過快閃店,但實際上很多店鋪并沒有租出,最近才聽說有一些知名品牌開始入駐。”Tony說。
“疫情嚴重的時候,大家的消費熱情都受到影響。很多商場為了刺激大家出門消費,推出了不同程度的優惠來吸引消費者,持續了兩三年時間。像是時代廣場,當時買滿800就送100減50的券,此外還有特區政府發放的消費優惠券可以抵扣。”香港白領陳翎說,當時在各項優惠活動的帶動下,她感覺香港的消費力還在,只是都集中在本地消費上。
但她表示,最近的這波消費熱度,則明顯受到內地游客的帶動。陳翎的公司位于銅鑼灣時代廣場,隨著通關后外地游客的大批量涌入,陳翎認為香港商業正在快速恢復,人們的消費熱情大幅反彈。“五一期間每次經過崇光百貨,又重新看到了很多內地游客來掃貨。過了這么多年,樓下的Chanel門口又重新開始排隊了,日常出門吃飯也經常需要排隊。”陳翎說,但整體比起疫情之前還“稍差一點”。
據攜程今年4月的數據,香港成為五一假期內地出境機票預訂量最大的目的地。“五一”期間,內地至香港的機票預訂量按年增長約15倍,內地赴港跟團游訂單環比增長7.2倍。
高鐵出行的情況也同樣火熱。今年五一,是香港高鐵恢復運營后的首個五一假期,多地假期首日前往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的火車票在4月中旬時就已基本售罄。
疫情期間,香港與內地間的高鐵線路被完全關停,自2020年1月底,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班次停運,港府隨后關閉6個口岸、暫停紅磡城際直通車。今年,先是停運三年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恢復運營,而后的4月1日,隨著內地往返香港的高鐵列車全線恢復,大量旅客涌入讓西九龍高鐵站重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今年4月初的時候,高鐵票很難買,我們全家天天蹲守,過了幾天才‘搶’到票。主要是很多香港人去內地探親、工作,當然也有很多內地過來的旅客。”陳翎說,隨著高鐵恢復運營,西九龍高鐵站一下子變得非常擁擠,不僅現場大批人排隊等著買票,出入站的人流量也“非常壯觀”。
據飛豬數據,包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M+博物館、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等熱門景點在內的門票預訂量同比增超30倍。
支付寶香港稱,與去年同期相比,本地商戶五一假期前三天的交易額增加了近一倍,電子產品、珠寶、服裝和餐飲銷售額顯著激增。
消費和出行熱度升高,也重新推高了加油站的生意。
“疫情期間生意只有平時的一半,最夸張的時候,油站冷清到拍蒼蠅都能聽到。”香港本地加油站經營者Kyle說,當時食肆和學校關閉,商業活動大大減少,街上車流量也隨之大幅減少,用油需求自然下降。
“現在外游回來不用在酒店隔離,又通了關,油站的生意有些起色,大概恢復到疫情前的七八成。”但Kyle表示,受大環境影響和新能源車沖擊,油站生意已很難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現在很多進來我們油站的汽車,明顯不是來加油,大量電車都是來給輪胎打氣的。”
多項措施帶動零售及旅游業復蘇
香港商業的快速恢復,背后不乏特區政府和商業機構推出的一系列對旅游和零售業的拉動措施。
香港特區政府在2月初推出名為“你好,香港”的大型宣傳活動,面向全球推廣香港的經濟新亮點、文化新視野、旅游新體驗,以盡早爭取更多內地及境外商務及觀光等旅客訪港。
今年3月,香港機場管理局推出“飛遇世界大賞”機票送贈活動,向主要客運市場旅客贈送50萬張機票,其中包括預留給內地旅客的14萬張免費機票,分別由國泰航空、香港航空和香港快運三家航空公司發放。
家在四川準備去香港探望兒子的黃新一家,就參與了這一機票贈送活動。“我們全家一共6人申請了免費機票,最終獲得了3張免費票,概率還挺高的。兒子在港工作多年未見了,抽中機票以后就開始計劃什么時候去香港探親、購物了。”黃新說。
除了發放免費機票,香港旅發局還將提供更大誘因吸引國際郵輪訪港,推動郵輪業復蘇,鞏固香港作為區內重要郵輪港的角色,并向一百萬名訪港旅客發放“香港有禮”消費美食禮包。
為了提高香港對全球游客的吸引力,在香港2023-2024年財政預算案中提到,香港旅發局今年將動用超過2.5億港幣繼續舉辦并協助推廣香港本地的多項大型旅游盛事。其中,包括首次舉辦的“香港流行文化節”,以及疫情后再次以實體形式舉辦的香港美酒佳肴巡禮、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單車節,以及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等。
此外,政府還將向旅發局額外撥款約2億港元,加大力度爭取更多不同規模、類型的國際會議與展覽在港舉行,涵蓋金融、創科和醫學等范疇,來吸引高凈值旅客,推動香港成為區內首選的會展旅游目的地。
除了大力推動旅游業,今年香港還推出了“開心香港”等一系列活動刺激本地消費,帶動受疫情沖擊嚴重的餐飲業、影視院線及主題公園恢復往日熱度。具體來看,包括“全港戲院日”、美食市集、海陸嘉年華、海洋公園晚間免費活動等陸續上線,以拉升本地消費熱情。
疫情和隔離措施改變了不少人的日常消費習慣。2021年,擁有36年歷史,曾見證香港電影業輝煌時代的UA院線因疫情及長期經營壓力宣布全線結業,位于尖沙咀THE ONE商場內的百老匯戲院等也先后宣布結業。
“我和男友約看的第一場電影就是在THE ONE,這里留下了我最珍貴的回憶。”香港市民Joyce對大批影院結業深感惋惜。而推動她疫情后再次走入電影院的,則是今年4月30日的“全港戲院日”。
當天,香港影院一律推出30港幣的電影票價,共吸引超過22萬人次走進電影院,創下4月單日及非假日最高入場人次紀錄。香港戲院商會表示,希望香港人恢復“逛街看戲吃飯”的消遣習慣,并能夠維持下去,推動戲院業界復蘇。
“希望一切盡快恢復如常。這次我和朋友參加‘戲院日’活動,也希望能支持香港影業。”Joyce說。
圖源:香港海洋公園官網
疫情期間,在各種入境防疫管制措施下,包括香港海洋公園在內的主題公園,游客接待也幾乎停滯。2022年底,海洋公園交出歷史最差成績單,其財報顯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年度虧損達到18.16億元,為20年來最高。
隨著游客數量逐漸回升,香港海洋公園自6月起將延長每日營業時間,并向游客開放晚間免費入園活動,進一步帶動主題樂園的人氣恢復。
而香港市場整體的消費熱度若要完全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則仍需時日。內地游客任冶在5月中再度赴港購物時發現,五一假期過后,香港商業區的熱鬧程度大大不及疫情前的平常日子。
五一過后,平日晚上9點多的時代廣場人流量較少圖源:受訪者
“你能想象這是晚上9點多的時代廣場嗎?”任冶在通訊軟件上和曾經共同在港工作的朋友分享道,“人真的少了很多。還有尖沙咀那間過去內地游客常常擠爆的‘龍城大藥房’,今天去竟然一個人都沒有。”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執行總監羅振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政府推出多項吸引旅客來港及鼓勵消費的措施,有利零售業表現,但旅客重返香港的速度并非爆發式增長,預料是拾級而上,相信香港零售業仍需要9個月至1年才能完全自疫情中恢復。
香港開始全球“搶人”
除了大力帶動消費行業恢復,香港持續保有熱度和競爭力背后,人才和資金是核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搶企業、搶人才”策略。
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過去兩年,香港本地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人才資源短缺下,除了積極培養本地人才,如何吸納外來優秀人才,成為重中之重。
去年底,香港宣布多項人才引進計劃,進一步放寬本地企業引入人才的條件,包括對本地人才短缺的專業或職位年薪達200萬港元的職位,無需證明本地招聘困難;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為期兩年,以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入港;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逗留期限由一年延至兩年等。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推出為期兩年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面向年薪超過250萬港元的高端人才,以及五年內畢業于全球百強大學的畢業生,頒發為期兩年的通行證,且不需要事先受聘。
這一舉措被視為與新加坡打響“搶人”大戰。此前不久,新加坡才推出了“頂級專才準證”,向年薪約合198萬港元的人才提供為期5年的簽證。
香港正全力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科技人才短缺卻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大掣肘。而“搶人才”實際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包括從簽證、住房、社會保障、子女入學、落戶等多個環節的配套設計。
“針對重點行業,我們的人才政策有一系列‘量身訂做計劃’,包括稅務優惠、員工補貼、生活補貼等。比如企業需要土地、扣減稅務,甚至員工要讀書、找地方住,這些我們都有相應安排。”李家超介紹,特區政府出臺這些配套措施,目的是希望優秀人才來到香港后,感受到香港廣攬英才的誠意,并扎根成為香港這座城市的一分子。
例如,香港特區政府就為引進人才準備了“買房退稅”大禮包。
今年1月18日《2023年印花稅(修訂)(第2號)條例草案》通過后,根據指定輸入人才計劃來港的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在2022年10月19日或之后在港購置住宅物業的,將可在其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后申請退稅。
過去,香港非永久居民、內地和外國人士在香港買房共需要繳納房價30%的稅款,包括15%的買家印花稅(BSD),以及15%的從價印花稅(ASD);而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居民,只需支付房價3.75%的新從價印花稅。
配合招攬人才的新規出臺,對有意留港發展的購房者來說,定居香港將能剩下一大筆錢。以一個售價1000萬港元的物業單位為例,非香港永久居民在買房時需要繳付合計共300萬港元稅款。當外來人才留港并正式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后,便可享受與永居同樣的3.75%印花稅,并申請退回之前多繳納的稅款,即262.5萬港元。
作為對比,新加坡近日在2023年一季度樓市需求強勁下,大幅調高了額外買家印花稅(ABSD)。其中,外國人購買任何住宅物業的ABSD稅率從30%提高到60%;實體或信托購買任何住宅物業的ABSD稅率從35%提高到65%。
“現在我接到的關于優秀人才引進和香港留學方面的咨詢量特別多。主要因為兩方面:一是港府確實開始搶人才了;二是內地留學機構、移民機構、升學機構的宣傳。”王新告訴霞光社。他在2017年創辦了一家教育咨詢機構,專門為內地有意赴港求學的學生提供升學咨詢方案。
今年,因為香港人才引進政策反響強烈,王新又將業務拓展至相關的咨詢服務上。王新說,自己公司在抖音和小紅書平臺都開通了賬號引流,現在每天光是香港人才引進方面的咨詢,單抖音一個平臺的轉化就有十幾單。“咨詢者從經商人士到公司高管都有。”王新說。
據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公布的一組數據,截至3月28日,特區政府已收到超過兩萬宗“高才通”申請,計劃受歡迎程度遠超預期,其中有接近1.2萬份獲批。在兩萬份申請當中,超過5成申請者是擁有至少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百強大學畢業生,而高薪類別的申請人約占22%。
王新表示,今年不只是因應新政策下有關高端人才引進的咨詢變多,通關后關于香港留學的咨詢量也直線上升。“從副學士、學士到碩士,我接到的咨詢量可能有150個左右了,目前已經交錢立項的就有88個。”王新說,對比疫情期間,機構正常營業都受影響,每年自己只能做不到30個人,現在市場是真的重新“熱”起來了。
多管齊下,吸引優質企業和資金
此外,為了吸引更多新資金落戶香港,香港投資移民計劃也將時隔多年再次重啟。
香港投資移民計劃全稱“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于2003年10月香港經濟低迷時期推出,以吸引高素質移民。最初投資門檻僅650萬港元,投資標的包括股票、債券、房產、存款等。而后的2010年,移民投資門檻升級至1000萬港元,并在投資資產類別中剔除了房地產投資。該計劃自2015年被暫停后,一直沒有重啟。
今年2月,在香港公布的2023至2024年度財政預算案中,特區政府透露會引入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但目前相關細節尚未正式公布。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對財政預算案的解說中提到,重啟投資移民計劃對象將不包括內地居民,且不包括物業投資。此外,投資門檻也會大大提高,相比計劃暫停前1000萬港元的投資額,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金額將以倍數增長,且會要求投資者投資導向企業,例如初創和創科企業等。
在“搶企業”方面,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針對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產業,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具代表性的重點企業,提供特別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務。在2027年或之前,吸引至少100間有潛力和具代表性的創新科技企業到香港營運或擴展業務,其中包括至少20間龍頭創新科技企業落戶。
在向國際創科中心目標推進的過程中,香港可以積極發揮其國際金融中心“資金池”的雙向角色,為初創和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帶動更多經濟及產業的發展。
為引進投資落戶香港的企業,施政報告還提到將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把近年在未來基金下設立的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和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新設立的規模300億港元的共同投資基金一同收納,匯聚有關資源,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產業,吸引和助力更多企業在港發展。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近期發布了《有關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政策宣言》,以吸引全球家族辦公室將其財富帶到香港。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家族辦公室業務的蓬勃發展,將有利香港匯聚全球各地資金、壯大香港的金融市場以及資產和財富管理業,并推動金融和專業服務、創科、綠色以及文化藝術乃至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增強香港的發展動能。
“香港的低稅率、簡單稅制,再加上金融業完善的基礎設施,都是吸引企業和高凈值人群來港發展的重要原因,相關的配套服務也都非常專業和成熟。”香港金融保險業從業者蔣文說。“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偏好,近年可能也逐步從之前偏重房地產這類高風險產品,向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轉移,比如保險類產品或是大額存單等。”
香港金融發展局去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到2023年,以管理資產規模計算,香港將超越瑞士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而2020年至202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9%。
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一直在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中扮演著主要角色。2021年,私人財富管理行業總資產下跌至10.6萬億港元,但凈資金流入仍錄得6380億港元。據統計,2022年上半年,香港有超過15000位超高資產凈值人士,數量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一。
總體來看,隨著疫情放緩,全面通關和香港特區政府多管齊下“搶人”“搶企業”“促投資”的新政,正推動香港市場重新恢復熱度。而匯聚了來自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人才、資金與企業的香港,附以互聯互通優勢,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前景仍然廣闊。
原文標題 : 香港,正在重新變熱

最新活動更多
-
即日-6.30立即報名>>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行業年度評選
-
7月15日立刻參加>>> OFweek2023中國優.智算力年度評選
-
即日-8.8免費報名>> 《2023云計算與通信5G類優秀產品&解決方案合集》
-
8月28-30日立即報名>> 【線下展會】2023 WAIE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展
-
8月28-30日立刻參加>>> 2023全數會-云計算與通信5G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OFweek 2023 廣州元宇宙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