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治療因人而異
文/陳根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報道,精神疾病可能存在共同根源。學界的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發生與遺傳、生物、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有關。雖然不同的精神疾病表現方式各不同,但它們可能存在一些共同的病理生理機制,例如神經遞質異常、腦區功能異常等。
關于人類精神問題的研究一直在不斷地深入?茖W家認為精神問題可能和身體問題一樣嚴重,病因在于大腦中多種化學物質的含量不正常,可以使用藥物加以治療。例如,抑郁癥的病因被認為是,大腦中缺乏化學物質血清素。精神分裂癥的病因被認為是,涉及另一種名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的回路過于活躍。這些看似完美的關于導致精神疾病因素的研究成果,經過更深入的研究后,被發現大多數其實是不準確的。比如,最新的證據顯示,血清素水平低并不是引發抑郁癥的因素。甚至,許多早期基因研究把某種腦內化學物質當作特定疾病的病因,但研究使用的科學方法如今被認為存在缺陷。
其實,這并不讓人覺得意外。因為“大腦是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東西,它非常緩慢地揭示自身的奧秘!泵绹趴舜髮W教授、美國精神病學主要教科書《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的主要作者艾倫·弗朗西斯說,“我們不再試圖用少量基因解釋一切精神疾病!睋钚碌幕蜓芯勘砻,有100多個基因變體會影響罹患抑郁癥的風險,但每個變體造成的影響都很微弱。同一基因也會引發看似截然不同的疾病,包括抑郁癥、焦慮癥、躁郁癥和強迫癥。
但是,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廣泛的“p因素”假設,即所有的精神疾病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潛在因素——被稱為“p因素”。這一假設認為,不同的精神疾病可能是因為p因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活,從而導致病癥表現出多樣性。即在諸多基因變體的共同作用下,大腦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的侵襲;而某人會罹患何種精神疾病則取決于不同的外部誘因,甚至是偶然事件。
關于精神疾病根源的研究還在不斷地探索之中,更多的還是尚未被證實的假設,而真正可以確認的是我們對精神疾病領域還存在著諸多的未知。因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機制非常復雜,所以,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因人而異的策略或許才是最有效的。
原文標題 : 陳根:精神疾病的治療因人而異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7月15日立刻參加>>> OFweek2023中國優.智算力年度評選
-
即日-8.8免費報名>> 《2023云計算與通信5G類優秀產品&解決方案合集》
-
8月28-30日立刻參加>>> 2023全數會-云計算與通信5G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夏弗納-適用于機器人行業的電磁兼容解決方案在線研討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OFweek 2023(第十二屆)中國機器人產業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3月21日是德科技—醫療電子設備三大測試的挑戰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