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虛 :韌性制造的創新、布局與應變
“基尼指數顯示貧富懸殊差距越來越大,尤其以發達國家表現最為明顯,引發了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薄啊尬舻椎孪葳濉侵敢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那么中美之間是不是有一戰呢?”
隨著加拿大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杜如虛這席話的開場,原本嚴肅的 “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暨展覽會”瞬間變得活躍起來,杜如虛院士也隨之進入《數字經濟,韌性制造》的主題演講環節。
杜如虛院士分享到,中國的制造業早就受到了美國的重視,如在2018年,中國進出口額比美國高出不少,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出口以制造產品為主導,而美國是以金融、IT等服務業為主導。這種情況讓美國近年開始了對中國制造業的封殺。
不可否認,美國技術領先優勢明顯,特別是AI方面,所有的算法無一為中國人所發明,今年初美國借助優勢地位特別下令,禁止所有AI軟件出口中國。
2020年的環境形勢很特殊,除了政治、經濟因素,還有新冠病毒,對制造業的短期影響是資源短缺,這就要求制造業擁有抵御各種災變的能力,如貿易封殺、新冠病毒等,這就是韌性問題。
何為韌性制造?
杜如虛院士認為,韌性包含兩方面內涵:一是抵御災變;二是能在災變之后快速恢復。
韌性的理論研究已有七、八年時間,發展至今,韌性理論也變得豐富起來,如韌性城市、韌性經濟、韌性網絡、韌性環境、韌性心理學、韌性城市等。
那么韌性制造又是什么樣的?杜如虛院士認為這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創新、布局、應變。
如下為杜院士對韌性制造的詳細解讀與分享。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引擎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引擎,其包括產品創新、設計創新、制造技術創新等,不過新技術帶來的優勢會有保質期,很快就會出現競爭者,如深圳某專做骨傳導耳機的公司,憑借技術優勢獲得了快速發展,但現在骨傳導耳機已經普遍,價格也從1000元下降到了200元,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一個企業如果失去了創新,很容易就會失去領先優勢,甚至很快被他人趕超。
良好的布局是韌性智造的保證
只有良好的布局才能保持智造的韌性,硬性和柔性都是布局的重要內容。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創造保留了下來,但都是硬性東西,如萬里長城,屹立了2000年。硬性制造離不開材料、設計,杜如虛院士以豐田汽車的質量管理體系舉例說明,豐田汽車有嚴格的質量管理系統,而中國造車行業只有一個國家標準,讓我們的質量控制往往顯得控制不到位。
在闡述制造柔性時,杜如虛院士以風吹竹子來說明。竹子被風吹時是會動,如果不動,那竹子就會斷。再如水熊蟲這一世界上最韌性的生物,能適應零下20-60℃寬溫環境生存;而人是無法適應這樣的極限溫差環境的。
杜如虛院士告訴與會者,這就是我們從生物界的生命學習到的韌性,需要滿足倉儲、并行、可重構三個條件;將柔性應變機制植入制造系統,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如多臺機床并行、堆棧、計算機仿真等。
應變就是要智能化
杜院士首先強調“應變就是人工智能”的觀點,他認為,人工智能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基礎研究薄弱;人工智能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孤島等。
從應變的角度看,很多AI公司都已具備各種裝備、數據采集的基礎能力;第二級數字孿生也具備相當實力。但韌性最看重的是第三層——發掘深層問題,這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前提,是保持韌性的最重要部分。
杜院士接著介紹人工智能的新方法,從AI的智能算法、迭代創新到計算、應用進行全面的分享,對抗神經網絡、多尺度融合函數等研究成果也不斷被拋出,引發了與會聽眾的濃厚興趣。
小結
杜如虛院士最后總結道:新的環境已經讓全球制造業面臨著全新的競爭與挑戰,不管接下來美國大選誰將勝出,對中國的態度都不會發生本質轉變。除了全球競爭,還有未知危機,如時下的新冠病毒。
這些變局,讓制造業的國際貿易出現了很大轉變,過去的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如在疫情下,只有中國實現了復產復工、恢復貿易;但這并不是說中國就高枕無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印度等勞動力更廉價的人口大國將會對中國產生新的競爭。
演講最后,杜如虛院士再次強調:面對挑戰,智能制造必須學會創新、布局、應變的韌性能力。
最新活動更多
-
6月9日立即報名>> 2023亞馬遜云科技出海日盛夏盛啟!
-
8月28日火熱報名>> OFweek2023中國工業自動化及數字化行業年度評選
-
即日-6.30立即下載>> 【艾睿光電精品白皮書】新能源及精密制造解決方案
-
7月15日立刻參加>>> OFweek2023中國優.智算力年度評選
-
即日-8.8免費報名>> 《2023云計算與通信5G類優秀產品&解決方案合集》
-
8月28-30日火熱報名>> OFweek2023(第四屆)中國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大會
發表評論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暫無評論
暫無評論